麥肯錫前陣子出版了一份 2025 年人工智慧報告,我們需要思考在這波AI浪潮中,台灣的中小型企業將會面臨哪些可能的問題,又該如何面對這次的AI浪潮?
在全球科技浪潮下,其實中小企業若能善用AI技術,不僅能提升競爭力,更能開創新的商業模式。然而,成功轉型需要領導者具備前瞻性思維,以及政府、產業界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。台灣中小企業唯有快速適應並積極投入,才能在未來全球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台灣的中小企業(SMEs)在全球市場中擔任關鍵角色,尤其在電子製造與資訊技術產業占有一席之地。然而,隨著人工智慧(AI)技術的飛速發展,這些企業正面臨數位轉型的壓力,同時也迎來新的商機。如何因應這波科技變革,將成為台灣中小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。
數位化程度與AI應用現況
目前,台灣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8.9%,然而根據最新調查,僅38%的企業制定了完整的數位轉型策略,顯示整體數位化程度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。數位化進程的停滯主要來自於資金限制、技術能力不足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等挑戰。此外,雖然84%的企業已開始嘗試導入AI技術,但多數仍處於試驗階段,尚未實現大規模應用。傳統製造與零售業的AI發展相對滯後,應用場景仍以基礎自動化為主,如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與庫存管理系統。
AI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
隨著AI技術的成熟,許多中小企業逐步認識到其潛在價值。首先,AI可大幅提升營運效率,例如透過自動化供應鏈管理、財務分析與客戶互動來減少人力成本。此外,透過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析,企業能夠更精確地掌握市場趨勢,進而開發創新產品或拓展新市場。
然而,中小企業在導入AI時仍面臨諸多障礙,包括技術採用門檻、數據隱私問題及專業人才短缺。AI技術的運作依賴大量數據,但許多企業對於如何確保數據安全與合規仍感到困惑。同時,市場對於AI專業人才的需求激增,使得中小企業難以與大型企業競爭,進一步加劇人力資源挑戰。
數位文化與領導力的建立
成功的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,更涉及企業文化的轉變與領導層的前瞻性決策。企業主與高階管理層應積極參與數位轉型相關的學習課程,以提升對AI技術的理解,並確保企業轉型方向明確。此外,內部需建立數位思維,讓員工適應AI技術,提升整體數位成熟度。
逐步導入AI技術
AI導入應以漸進式策略進行,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多資源而增加風險。企業可從基礎的自動化應用開始,例如AI客服、數據分析與智能排程系統,待員工與組織熟悉AI運作後,再逐步導入進階技術,如生成式AI在市場行銷與內容創建上的應用。這種階段性導入方式有助於降低學習門檻,同時確保技術能夠貼合實際業務需求。
強化跨界合作
與大型科技公司、學術機構及政府部門建立夥伴關係,是中小企業獲取技術資源與市場支援的重要策略。例如,新加坡的「生成式AI沙盒」計畫,提供企業安全測試AI技術的環境,使企業能夠在低風險條件下驗證技術可行性。台灣的中小企業可參考此模式,透過政府主導的數位創新計畫與產學合作,降低技術導入的門檻,並獲取關鍵技術資源。
聚焦產業應用場景
AI技術的應用必須結合產業需求,才能真正發揮效益。例如,零售業可利用AI進行個性化推薦與智能庫存管理,提高顧客體驗與營運效率;製造業則可透過AI驅動的預測性維護技術來減少設備停機時間,提高生產效率。此外,金融、醫療、物流等行業也可透過AI技術優化決策,提升服務品質。
監測與優化AI應用
AI導入後,企業需建立績效評估機制,確保技術的投資回報率(ROI)。透過持續監測AI系統的運行狀況,企業可調整模型參數與應用策略,優化技術效能。同時,運用第三方基準測試來提升技術透明度,確保AI決策的可信度,增強市場信任感。
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在AI時代保持競爭力?
透過建立數位文化、漸進式導入AI、強化跨界合作、專注產業應用場景,以及監測與優化技術,中小企業能夠逐步克服轉型障礙,提升競爭力。
AI技術的應用不僅是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,更將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。面對未來,企業領導者應保持開放思維,積極擁抱AI變革,確保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。
馬上開始建置地端LLM導入AI工具讓內部員工開始使用AI會是很好的第一步,智能演繹協助中小企業加速AI轉型,提供企業GPT主機,即買即用,馬上提升企業競爭力!!
歡迎與我們聯繫。